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6篇
  免费   872篇
  国内免费   1033篇
测绘学   632篇
大气科学   367篇
地球物理   538篇
地质学   2110篇
海洋学   594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48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快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与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地理-生态视角的城市系统格局、过程与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章从地理-生态过程视角,对城市空间过程与机制、人文过程与机制、城市系统代谢过程与效率以及城市发展位势的竞合机制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现代科学路径,从功能空间角度解构城市系统,深入...  相似文献   
102.
泥石流警报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警报是减轻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贵重财物损失的重要手段.泥石流警报划分为4个类型:提示性警报、形成性警报、非成灾性警报和成灾性警报.泥石流警报的监测机构,划分为4个级别:泥石流预警一级监测站、二级监测站、三级监测站和预警简易监测点.泥石流预警一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特大灾和超特大灾的警报监测任务,二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大灾的警报监测任务,三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中灾的警报监测任务,泥石流预警简易监测点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小灾的警报监测任务.泥石流警报的监测项目:专业监测包括降水、气象其他要素、泥石流次声、地声、泥位、流速、重度、粘度、沟道冲淤变化和次生灾害等,简易监测包括泥石流暴发的前兆现象、降水、水(泥)位与泥沙变化状态和泥石流次声等.泥石流警报的监测数据包括降水、气象其他要素、泥位、流速、重度、粘度、次声、地声、沟道冲淤变化和次生灾害数据等.泥石流成灾性警报分为4等14级,讨论并给出了各等级成灾性警报的临界指标.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包括:降水监测的实时降水量要不断地整理为10 min、1 h和1 d的滑动降水量(强度),并不断地与当地以往暴发泥石流的10 min、1 h和1 d降水量(强度)相比较;断面监测数据中的泥石流泥位应转化为泥石流流动的断面面积,并与断面监测数据中的泥石流流速数据结合,通过公式Qc=Wc×Vc转换为泥石流流量.泥石流一旦堵断主河(沟)形成堰塞湖,应立即测量壅塞体的高度,并据此量测和计算堰塞湖的淹设范围及堰塞湖的积蓄水量,评估壅塞体溃决时可能形成的最大流量及其危害范围.泥石流警报的时间提前量t(单位:s),由公式t=L/Vc确定.  相似文献   
103.
在传统缓冲区分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定义,区别在于邻域半径:前者为常量,后者为变量。设计实现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算法,该算法以空间对象为计算粒度,分为计算缓冲区边界点、生成缓冲区多边形、筛选缓冲区多边形内空间对象3个步骤,并从算法执行机理的角度对其做定性与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解决了传统缓冲区分析难以处理图层内以空间实体为分析粒度的问题,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亦优于传统缓冲区分析算法。  相似文献   
104.
崔宁  陈建平 《地质通报》2015,34(7):1365-1368
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提出研究地质非结构化数据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地质数据的特点,发现其大数据性。以JPG图件为例,展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行业应用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地质JPG图件数据的使用情况,提出地质JPG图件数据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05.
深厚强透水含水层超大基坑降水群井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坑减压降水的幅度与群井效应密切相关。某超大面积基坑,含水层组厚40m,中下部透水性强,采用非完整井降水。对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建立了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对均匀布置群井、不均匀布置群井、分块开挖降水、不同的井结构、布设回灌井等工况,进行了渗流场模拟。研究表明,强透水性含水层超大面积基坑降水的群井效应极为明显;井位角密中疏布置,可实现降深调平,避免降深不足和超降;基坑分块降水,可减少坑外降深;短滤管井结构可减少基坑总涌水量和坑外降深;强透水性含水层可灌性强,回灌对减少坑外水位下降有较明显的效果。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地下水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我国的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发现较晚,虽对矿床成因类型已有划分,但由于划分依据不明确,划分方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相关资料,提出矿床成因类型划分的依据,首次将我国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点)的成因划分为沉积型、热液型和风化型三种类型及内陆湖泊火山—沉积亚型、内陆湖泊碎屑沉积亚型、内陆湖泊化学沉积亚型、海相沉积亚型,岩浆热液亚型、地下水热液亚型、构造动力变质热液亚型、混合热液亚型,风化淋滤亚型和风化残积亚型等10种亚型。首次提出构造动力变质热液亚型,对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拓展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胶东焦家特大型金矿床深、浅部矿体特征对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焦家特大型金矿床由以往提交的焦家金矿床、马塘金矿床、寺庄金矿床和近年来发现的寺庄深部金矿床、马塘深部金矿床、焦家深部金矿床组成,金资源储量大于600吨.该矿床由4个矿体群组成,深部矿体有306个.深部Ⅰ-1号、Ⅱ-1号和Ⅰ-12号主矿体相互平行且在水平投影图上部分叠合,深部Ⅰ-12号、Ⅰ号主矿体与浅部Ⅰ号、1号主矿体相...  相似文献   
108.
二连盆地早燕山期构造体制及原型盆地推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已有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钻井资料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二连盆地区及周缘侏罗系的分布存在两种型式:“叠合型”和“非叠合型”,其中前者分布在二连盆地区内;后者分布在盆地北部区域(以乌里雅思太凹陷为代表)和盆地周缘的露头区,并受“三纵四横”构造格架的控制.二连盆地区早燕山期处在南北向挤压和滨太平洋...  相似文献   
109.
鸡西盆地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已在多口钻井中发现油气显示。早白垩世城子河组为一套夹数个海相泥岩层的含煤岩系,形成于滨浅湖—沼泽的沉积环境,为该盆地主力烃源岩层。本次对该层位泥岩样品的常、微量元素全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盐度指标Sr/Ba在0.11~0.38之间,碱度指标(Ca+Mg)*20/(Si+Al)为0.2...  相似文献   
110.
刘潜  于津海  苏斌  王勤  唐红峰  许海  崔翔 《岩石学报》2011,27(12):3575-3589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1Ma,代表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一期岩浆活动.锦城花岗岩具有高5iO2、偏碱、高Fe2OT3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Rb/Sr( 1.31 ~ 1.93)比值及低Rb/Ba(0.26 ~0.29)、Eu/Eu*(0.30 ~0.56)、La/Yb(5.69 ~ 18.39),Sr/Y(2.24 ~2.29)比值,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且具有火山孤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牛头尾花岗岩相比锦城花岗岩低SiO2,贫钾,而富镁、钙,属于花岗闪长岩.其更亏损Nb、Ta及富集Ba、Sr,具较低Rb/Sr(0.27)、Rb/Ba(0.09)比值和较高的Eu/Eu*(0.98)、La/Yb( 16.87),Sr/Y( 19.08)比值,同样为具有弧特征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也形成于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锦城花岗岩和年头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分别为2.18~4.73和1.25 ~4.15,tDMC均为~ 1.0Ga,表明二者起源于相同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发现锦城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同时代岩浆岩( 194 ~ 172Ma)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暗示古太平洋板决的俯冲很可能自早侏罗世开始.这样,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前,大致在205 ~ 190Ma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